拓展营

揭秘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上承北洋,下开黄埔”

2021-04-23 14:57:27 来源:河北日报

河北日报深读钩沉2015.03.25第9版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它是中国近代军事学堂的先驱,被誉为“上承天津北洋,下开黄埔军校”;

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现代化军官学校,在短短21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1600多名将军;

然而,这座被历史学家评价为“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军事学府,却一度隐没于历史烟云中,不为后人所熟知,直到近年才得到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办学仅21年却培养了1600多名将军

在保定市区东部,有一个硬质景观为主的市民广场。广场里,音乐喷泉、雕塑和景观园林交相辉映,主入口的五彩世纪门,宛若彩虹飞至。

这个占地300多亩的城市地标是华北最大的文化广场——保定军校广场。即便在略显萧索的北方冬日,仍有大批市民、游客在广场游玩、小憩。

但多数游客不知道的是,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赫赫有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所在地,叶挺、张治中、傅作义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在此学习。

军校广场,也正得名于此。

至今,广场西北角仍有一处俗称“点将台”的保定军校检阅台遗迹,这里,曾是当年保定军校检阅军校学员和驻保军队的场所,数以千计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军事将领和政坛要人,曾以普通学员兵的身份,先后在这里操演训练、接受检阅。

直到1993年,隐没在历史尘埃中近一个世纪的军校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定军校的重建和研究工作才开始为社会所关注。

“保定军校从1902年建立到1923年结束共21年,在历史长河中时间虽然短暂,但其地位和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已引起海内外军事界和军事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保定市文化局原局长王福友告诉记者,保定军校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据粗略统计,其毕业生(含肄业)中,仅获得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1600多名,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可以说清末民初以后直到上个世纪上半叶,举凡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和重要事件,无不有保定军校生参与,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到从保定军校走出的名人,保定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保定军校研究会会长任牧辛用了“真正不胜枚举”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在史学界,这甚至被称为“保定军校生现象”。

然而,这所将星闪烁、名人辈出的特殊学校,是怎样出现在保定的呢?是怎样取得如此辉煌的办学成就,又为何停办并一度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呢?

清政府开办的军校成为辛亥革命生力军

“从广义角度来讲,保定军校指从1902年设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开始,在保定创办的一系列新式军事学校(堂)的统称。而这一系列军校最初折射的,却是一个封建王朝最终没落的背影。”

保定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孟娜告诉记者,甲午战争惨败后,袁世凯于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仿效德国的军队建制督练新式陆军,这为中国军队近代化拉开了序幕。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袁世凯认识到“练兵首重将才,选将必先学术”,提出“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

次年,袁世凯在小站新军中兴办了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随营武备学堂。然而,《辛丑条约》签订后,驻扎天津的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发出了无理照会,规定“禁止华兵驻扎天津之军队二十华里内前进或屯扎,以免与八国联军相撞滋事”。

“在这种情况下,把编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等移到直隶首府保定,可以说是清政府再三衡量之后的必然选择。”王福友说。1902年,经当时的清政府批准,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保定西关小集街创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教程以步兵操典为主,并教以军制、战法、通信、测绘、数理等。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拉开了保定军校的序幕,之后,保定相继开办了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大学堂等著名军校。十年之中,在保定相继开办的各类军事学堂、学校达10余所,科目涉及步、炮、骑、工、辎重、通信、测绘、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师范、外交、后勤、留学等等。

“可以说,在这个中国旧式军队发生巨大质变的转型时期,保定军校的培养方向已经基本上包括了近代化新式军队行军打仗、宿营训练各方面需要的军事人才,开中国正规军事教育之先河。”任牧辛这样评说。

开办新式军校、编练新军,原本是苟延残喘的清政府用来维持统治地位的举措,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保定一系列军校培养的军校生和新军一样,成了辛亥革命的生力军。

武昌起义中,保定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毕业生、时任驻武汉新军第四镇统制的张廷辅是起义总指挥部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绘制作战地图,部署兵力,配置火力,组织实施起义计划。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新军四十二标二营排长林翼枝,则被汉口、汉阳革命党人推举为特别干事员,任前敌指挥,参与指挥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其后,被起义新军强行拥戴为“革命军都督”的黎元洪在慌乱中一度爬窗逃跑,抓住他的腿把他硬拽回来履行职责的,也是一位保定军校生万耀煌。而已是同盟会会员的李济深,当时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上学,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他和20多名同学直接抱着炸药包走出学校,炸了保定附近京汉铁路上的漕河桥,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军赢得了时间。

蒋百里奠定正规军事教育基础

在今天的保定军校广场西南角,有一座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建筑:高大的围墙,朱漆的大门,门前是几级石砌台阶,门楣上方高悬着一块横匾,上书“陆军军官学校”6个醒目的白底黑字。这里是保定军校纪念馆,它的大门样式、内部构造,均是依当年保定军校原貌所复原。

保定军校纪念馆原馆长马永祥告诉记者,1912年7月,经当时的陆军部批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速成武备学堂旧址上开办。

这,便是狭义上的保定军校——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办的第一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也是黄埔军校创办以前唯一一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清末民初,保定军校一直是中国最先进、完备的军事学府。中央政府办学的举国体制保障了各方面的教学需要,由于有国家财政作为强大后盾,它不仅能够招录全国最优秀的学子,聘请国内外最精干的教习,还具备了全国一流的教育设施。”孟娜介绍。

马永祥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保定军校原貌示意图:“当时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1公里,总占地3000多亩。原有大小房屋573间,建筑格局主要由校本部、分校、大操场、南北打靶场四部分构成。”

为了培养基层军官,保定军校的学制设为两年,分步、骑、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

清末,各省设有陆军小学。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全国四所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训练后并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民国成立后,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至1917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再无专门新生来源。是年暑假,保定军校的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开始面向普通中学(四年制)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招生。考取的学生先要送到各师以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能编入保定军校学习。

“当时保定军校的学员每天至少有半天课程,除学习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还要学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

任牧辛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保定军校还设有严格的训练课:实弹射击有打靶场,骑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而军校生除一年半的在校学习外,另有半年时间分别在长辛店以及北京与保定之间的唐湖镇两地举行野营,实施实弹射击和测量实习。

保定军校虽然只是一所以训练初级军官为目的的军校,但严格的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和治校管理,却使其在当时国内军事教育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而为此奠定坚实基础的正是其第二任校长蒋百里。

“蒋百里将军是著名歌唱家蒋英的父亲、科学家钱学森的岳父。他自幼聪慧,19岁赴日留学,1905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其后又赴德国留学5年,接受了西方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是非常有才能的军事家。”马永祥介绍。

1912年底,蒋百里就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到校第一天,给全校师生训话:“今日之谈陆军者,不曰德国,即曰日本。这两国我皆到过,其军队我皆深入考察过。他们的人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的办法,也没有什么玄妙出奇。不过他们能本着爱国精神,上下一心,不断地努力,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我相信我们的智慧能力,我不相信国家终于贫弱,我们的军队终不如人。”

蒋百里到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校务,改良师资、整肃校风、编纂教材、完善设施,引入许多西方军营的做法。为整肃军容仪表,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请西装裁缝为全体学员量身定做新军服,皮鞋、马靴也都换上新的。平时在校园里凡遇到帽子未戴正、纽扣未扣好、皮带未扎紧者,必令其止步,亲自替他们纠正。

蒋百里的锐意改革触动了当时北洋政府实权派的利益。“蒋百里并非北洋嫡系,多次碰壁后,蒋百里曾亲自进京交涉无结果;致电袁世凯要求辞职,袁世凯又不批准。”马永祥向记者介绍了蒋百里当年的困境。

1913年6月18日清晨,全校教职员及学员两千多人齐集尚武堂前听校长紧急训话。训话结束时,就任之初曾许下“办不好学校自戕以谢天下”诺言的蒋百里竟从腰间拔出手枪,朝自己的胸口就是一枪。幸好当时眼疾手快的勤务兵上前夺枪,子弹打偏,没有伤到心脏,没有生命危险。

蒋百里从此离开了保定军校,虽然他在此任职仅仅半年时间,由他完善的一系列军事教育制度,却被此后历任校长所承袭,为中国正规军事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保定军校也由此站上了当时中国军事教育的最高峰。

广州黄埔军校本校八成教官来自保定军校

2004年9月,保定军校纪念馆。一群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白发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保定军校,却将保定军校称作自己的“第二母校”。

他们是一群来自海峡两岸的黄埔军校的老毕业生。

“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二者有很深的传承关系:黄埔早期的创办者和教官,多为保定军校毕业生。保定军校停办后不到一年,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史上的另一所最高学府——黄埔军校便成立了。从保定到黄埔,军事教育中心的迁移也折射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变迁。”孟娜告诉记者。

虽然先后由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创办,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保定军校却是一所有着堪称神奇的“革命传统”的学校。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来自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及四川等省的保定军校生,纷纷利用军校放暑假期间,跑到江西等地参加反袁作战直到3月底才辗转返校——在校学生公开参战反抗学校的创办者,战事失败后又返校学习,这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观。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当中,而他一手创办的保定军校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打仗时正是学生放暑假的时候。曹锟就把学校里的子弹枪炮马匹都抢了。曹锟把段祺瑞投降的十五师‘圈’在保定军校里,但是不给军饷。他们就在学校里砸抢烧,烧了不少房子。”马永祥说。

满目疮痍的保定军校不得不停办了一年半之久。此时,即将毕业的第八期学生不得不自谋生路。有的学生甚至身穿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洋车,引起媒体关注。在各界的关注下,1921年10月,保定军校重新开学,第九期学生同时入校。

然而,此时的保定军校今非昔比,许多教官已离校另谋生计。“学校上课只能临时借用当地的军队的炮来教习。”马永祥说。1923年8月,八期九期学员勉强毕业之后,保定军校停办,其后校址成为各个军阀在保定驻军的兵营。

就在保定军校停办后不到一年时间,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基于对保定军校的重视,黄埔军校初创时,孙中山即派保定军校生邓演达秘密到上海招收保定军校师生到黄埔任职。之后,一大批散居江南的保定军校生进入黄埔军校执教。

资料显示,自广州黄埔军校建校到1928年3月成建制迁往南京的四年间,在黄埔本校效力的保定军校生共有327人,占军校官佐、教官总数的80%,对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班底和团以上军官,大都为保定军校生。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保定军校生叶挺所率领的铁军独立团。因此,有史学者称:“北伐执牛耳者,保定军校生也。”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河北宛平城附近演习挑衅,向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守军进攻,史称七七事变。驻守卢沟桥的29军110旅旅长、保定军校生何基沣愤怒异常,下令还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爆发。会战中,第九军与日军第五师团精锐交战,第九军军长、保定军校生郝梦龄面对强敌,毫无惧色,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第九军平均每日伤亡一千多人,有的团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郝梦龄仍鼓舞官兵说:“我同你们一起坚守此阵地,决不先退。我若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他最终战死在冲锋的路上,成为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

资料显示,八年抗战中,保定军校生中参战高级将领逾千名,其中39人为国捐躯。

“在20世纪的近现代中国,举凡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及重大历史事件,无不有保定军校生参与。以至于近代史学家蒋延黻先生曾说:‘要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必须先研究保定军校史。’然而,就在这些保定军校生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大泽龙蛇、各放异彩的同时,他们共同的起点保定军校却逐渐湮没于历史烟云中。”

任牧辛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保定军校停办后,即被各路军阀占据为兵营,到1946年10月,校舍干脆被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队拆毁以修筑防御工事。1948年保定解放之后,校址先后成为农用机械厂、畜牧场、居民小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对保定军校的历史研究和恢复重建才开始起步。

1999年,何基沣的同期同学、大陆最后一名保定军校生张寿龄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

2000年,生活在祖国大陆之外的最后一名保定军校生、抗日名将薛岳,在台湾以104岁的高龄告别人世。

2014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保定军校纪念馆为保定军校生、河北满城籍抗战烈士朱家麟将军举行了纪念碑揭幕仪式。如今,这位牺牲于正面战场徐州会战、并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的保定军校生的铜像,被安放在保定军校纪念馆的东侧,供后人凭吊。

“如今,从保定军校走出去的万余名学员、千余名将军均已作古,他们留下的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无论如何,保定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的特殊贡献,不可磨灭。”站在朱家麟铜像前,任牧辛发出这样的感慨。